何教好男孩子? 爸爸媽媽你該怎麼做?
根據法務部87年犯罪統計分析:男性犯罪率是女性的4.4倍(每萬人男107.8人比女25.8人),而屬於暴力行為較嚴重之過失殺人、重傷害、強盜、搶奪、盜匪、恐嚇及擄人勒贖等罪,男性犯罪率更是女性的22倍。 而內政部民國88年資料也顯示,男性青少年偏差行為是女性青少年的1.8倍。 美國司法部統計,1987~1997年男性青少年犯謀殺罪更是女性青少年的10倍以上。 男孩比女孩容易出狀況其實可以藉教育、環境來協助改變,而且從小就要開始,父母雙方責任一個不能少。 了解生理特質,適才適性教養教養男孩應該要先了解男孩生理及成長特質。美國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理安就指出,了解男孩、女孩的差異,才能適才適性教養。男、女生理先天上就有差異,大多數男孩好動、語言表達能力不如女孩,較難適應學校的規矩與課業活動要求。父母要先了解這些特質,理解必須因材施教,才能包容地、有耐心地教養。 科學家發現:男孩是因為胚胎發育第7週有足夠的男性荷爾蒙產生,而出現男性性徵,大腦也因此以男性的網路方式設定。 男性荷爾蒙讓男孩動不停,他們的世界充滿動作,喜歡探索新奇,對物體、東西、動物有興趣,不像女孩感興趣的是「人」。所以大多數男生東摸摸、西拆拆,喜歡動態、競爭性的遊戲,喜歡新玩具、不喜歡新玩伴,而且動不動想把東西拆開來研究。 男人用右腦處理情緒,用左腦處理語言,左右腦彼此聯繫的纖維束比女性小,不似女性左右腦都有語言和視覺空間能力,所以語言表達能力較差。 理解男孩生理特質就比較不會輕易視他們為「壞孩子」,反而需要更費心地把他們教養成這個世界較好的一半人口。 隨著科技發展,知識主導經濟的趨勢使未來的世界走向團隊合作,社會需要善於溝通、懂得表達感情與思想的人,大不同於傳統要求男孩要競爭逞英雄、有淚不輕彈、單打獨鬥、爭霸稱王。 教他愛、做家事、懂得休閒、承受失敗因而,教養男孩首先要教他懂得如何表達感情,當他懂得愛、知道向自己的父母表達感情,日後對異性、妻子、兒女才比較會順暢表達愛,對其他人顯示關心,懂得同理他人、欣賞別人的優點,能接受自己犯錯,在這個講求團隊合作的時代,才較能避免盲目競爭,也較能容忍別人犯錯。 此外,由於經濟型態轉變,女性經濟獨立、婚姻型態丕變,男人需自理生活或與另一半合作經營生活,取代了過去只要依賴別人(媽媽、太太)處理,所以男孩有必要學做家事、基本生活技能,才會照顧自己。 台北龍安國小一年級班導師呼籲家長教孩子做家事時曾說了個故事:一個沒做過家事的六年級男孩,父母不在家時,竟然仿造「泡」麵給自己「泡」水餃吃,還不知道吃了生食物。 現在,有些幼稚園就讓孩子練習飯後擦桌子、午睡後整理自己的寢具,小學低年級幫忙準備及收拾餐具,大一點,應可以在父母指導之下做烹飪的前處理、煮飯、煮麵等簡單東西、學些修理東西的技巧。 更大一點,需要訓練他們當家中負責任的男人。陽明大學教授洪蘭當丈夫不在家時,就請兒子睡前把家裡門窗巡視一遍,讓他對家有責任感。現在,兒子看她做研究忙,都會主動煮飯、洗衣、擦地板,分擔家務。 動態的休閒活動有助好動的男孩活動,在學校籃球場上,常會見到一群男孩只要有球就可以湊起來打個半場球。美國男孩打棒球、歐洲踢足球的風氣從小就開始,大一點打籃球、登山、騎越野腳踏車等,除了可以有正當休閒嗜好、又能健身、學習團隊合作、結交朋友,成為健康有趣的人。 男孩還應該學自制、能夠接受失敗。一個懂得自制的男孩才會保護自己,也能避免傷害別人。能夠接受失敗,才能走更遠的路。某大學教授求學過程一路順利,留學歐洲時,因為和原來所受美國系統訓練做法不同,畫出來的圖被助教打了回票,從來沒有失敗經驗,也沒有學過如何面對失敗的他幾乎崩潰,幸虧女友支持而順利完成學業。 如何教養男孩子成長之路充滿試煉,父母如何才能將他教養成身心均衡、快樂的男性呢? ■及早參與 教養首重及早參與。前教育部長吳京有3個兒子,他從妻子懷孕、孩子出生換尿布、洗澡就和他們一起成長。他教兒子籃球,兒子教他足球,他帶孩子玩,也讓孩子規劃旅遊帶他去玩。就在這樣一起玩、一起打球、一起生活中建立了親密的父子關係,所謂「教養」自然形成。 直到現在他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仍然經常和住在美國的太太、孩子通電話,「因為我們都把對方看成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份,」吳京說。 ■誰都不能缺席 不僅要及早開始,而且教養過程「誰都不能缺席,」和平醫院精神科醫師李慧玟認為,父母要從跟孩子生活中教育孩子。 「是從生活中教育,不是坐下來教他生活,」李慧玟說。父母要跟孩子一起生活、談話,才知道他們想什麼、關心什麼。 然而,根據內政部民國85年台灣地區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家長在養育兒童時最感困擾的問題卻是「時間不夠」,及「不知如何培養孩子的才能」。 前教育部長吳京為此特別提醒為人父母者,「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要成天忙於工作,空閒只和他們談功課。」 然而許多父親卻以為先打拚事業賺夠錢,才能喘口氣接近孩子;還有些父親認為照顧孩子是媽媽的工作,或者以為教育是學校、安親班、才藝教室的事,結果與孩子身心相隔、父親的圖像留白。 而事實上,大多數孩子更重視被愛、被關心,「孩子要的是『不孤單』,」李慧玟嚴肅地指出。 許多企業高階主管年紀大了都有共同體認:孩子成長「錯過就永遠錯過了,再大的事業成就也換不回」,遺憾自己在孩子成長過程參與不多的中鋼集團董事長王鍾渝,最近接受媒體訪問時就這樣表示。 達一廣告總監徐一鳴也曾為打拚事業基礎而忙碌,直到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孩子長大了,我怎麼都沒注意到。」懊悔之餘,他重新修改生活模式,儘量推掉應酬回家跟孩子在一起。 「大家都不能缺席才是完整的家,」李慧玟說。 ■不同階段、不同參與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指出,男孩成長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出生至6歲、6歲至青春期之前,以及青春期至成人。父母教養男孩應該依照他們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而有不同的角色和參與比例。 出生~6歲,跟母親學愛根據畢德福的理論認為,男孩從出生到6歲小學入學前,是「學習愛的階段」,他需要充分的關愛和安全感,這段時間母親扮演的角色較重要。母親的擁抱、親切解說與對話,讓他感受到愛,學會親密溝通,愉快地認識周遭世界、樂於學習和互動,因而發展語言和社交能力。 母親是男孩第一個接觸的親人,一個母親會將自己對男性所有的印象和感覺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從母親的態度與認知中感受男性的角色。 因為母親是男孩碰到的第一個異性,西方國家甚至把母親稱為男孩的「初戀」。每個母親幾乎都有這樣甜美的回憶:小男孩都愛他們的媽咪,「我要跟媽咪結婚」,「媽咪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人」,有的大男孩還會說「媽媽是我date(約會)最久的女生」。 母親是否溫柔、尊重他、願意陪他玩、給他自主,都影響一個男孩對異性的認知。當兒子開始對異性感興趣,媽媽能跟他談談女孩子的想法、感覺,告訴他女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男孩。從媽媽那兒男孩可以學到如何和異性相處、知道女生的脾氣、社會上也會有壞女孩等等。 6歲~青春期,跟父親學當男孩等到6歲左右,男孩很自然的想要當男孩,他會想要知道男孩子應是什麼樣子。這時候,男孩會觀察父親的一舉一動,或模仿周遭男性,這個時期父親對兒子影響最大,他可以幫助兒子學習一些生活能力和技巧,讓兒子對自己有信心而樂於認同男孩的角色。 如果孩子的父親時間不多,做母親的就應該尋求外援。畢竟男孩的世界和想法,並不是身為女性的母親完全能了解,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分析,男孩喜歡父親擁抱他們,和父親做肢體活動、比腕力、探險。男孩子需要和爸爸在一起活動,例如一起出去散步聊天、釣魚露營,聽爸爸講他小時候的故事,一起動手做美勞、工藝、運動,培養休閒嗜好等。 不幸的是,現實中,不論中外,大多數人對父親的印象卻被迫仍停留在保守嚴肅、很少在家。 資深電視兒童節目製作兼主持人陶大偉的父親是個將軍,「都是別人向他敬禮,而且那個年代沒有男人抱小孩,」陶大偉回憶,他從來不確定威嚴的父親是不是要跟自己親近,幸好他受溫和、藝術天賦很高的母親影響,所以他花心思、花時間教養自己的獨子陶P,「愛他要有方式、要表現出來」,因而一路和兒子玩在一起、笑在一塊。 男孩喜歡聽爸爸講故事,認識他的朋友、了解他的工作。 「小胖(陶P)小的時候我就是天天回家吃飯,每天在飯桌上我都跟他說很多天方夜譚般有趣的故事,」陶大偉認為兒子創意十足,後來唸戲劇想往導演的路發展,應該是跟他從孩子小的時候說了很多故事、啟發他自由思想有關。 陶P5~6歲時與陶大偉一起唱和聲,就被陶大偉發現他有音樂細胞,這麼小的孩子居然唱半音都不會走音。同樣都熱愛音樂的父子更加玩在一起,以後陶P走上音樂創作的路,還常會問問爸爸的看法。 男孩在很多方面會模仿父親,他會觀察父親對母親的態度、對事物的看法,甚至喜怒哀樂。 如果父親不關心他,兒子往往會用一些行為來引起他注意。這個階段男孩子尿床、拿別人的東西、在幼稚園裡打人闖禍,很可能都是渴望父親關心的緣故。 研究顯示父親缺席的男孩較容易有暴力行為、情感受傷、參加幫派,在學校不能專注,影響成績表現。 前教育部長吳京就對國內父親陪孩子成長的比例不高感到憂心。「孩子在家裡感受的關愛不夠,會向外尋求其他刺激,稍不留意,很容易交到壞朋友而走偏,」他指出。 吳京強調,有爸爸陪伴成長的孩子因為家庭較完整、也能給孩子帶來安全感,發展比較好。 對於很多爸爸忙於事業而缺席,吳京認為,「只要有心,很多事是能克服的。」 和平醫院醫師李慧玟也強調,「參與可以安排,量不足可以重質。」 長年巡迴全球演奏的國際知名音樂家馬友友,曾因忙得只能和兒女在機場匆匆相會,而一度讓孩子以為爸爸是機場雇的工人。 想到家人需要他時,自己卻在3千里外,馬友友為之內疚不已,近年來除了每年兩個月休假在家,有時也特別為陪伴孩子而推拒一些演出。他從父親的角色體會出人生不同的樂趣,「沒有什麼比看著孩子健康長大更讓我快樂,」馬友友說。 母親的參與在男孩上小學後只是退居副位,但仍然要持續給他愛。孩子從小學開始交友,但是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分辨是非,母親就可以鼓勵他多交朋友,請朋友到家裡來,「從小學就開始關心孩子交友,多關心是讓自己放心,」青少年心理門診醫師李慧玟說。 澳洲親子專家莎朗則建議母親藉肯定男孩的外貌、稱讚他做家事的能力、說話幽默有趣,來建立他的自信,當媒體上充滿男性暴力犯罪的報導時,溫柔地解說犯罪的事實,將有助男孩排除不必要的罪惡感。 而當男孩與父親相處「量」不足的情況下,母親可以協助掌握「質」的水平,為男孩找可信賴的其他男性模仿對象,例如叔叔、舅舅、姨丈、老師等,為他的成長把關。 青春期需要心靈導師13~14歲進入青春期,青春期初期的男孩身心尚未發展成熟,卻開始想往外探索認識寬廣的世界,這時如有一位關懷他的男性心靈導師帶領他從男孩蛻變為男人,會對他極有幫助,專家畢德福分析。 美國的心理醫師杜蒙特也說,此時的青少年生理朝大人成長,但心理卻停留在幼年期。而大環境的壓力包括家庭瓦解、學業沈重、酒精毒品誘惑、媒體訊息誤導等,又遠比他們父母的年代嚴重得多,讓青少年更難以承受,因而對自我懷疑、恐懼、缺乏自尊與安全感。 他們被迫加速成長,但不知如何處理壓力,由於見識到的「世界」比過去大,開始不屑父母的建議,而急著想找其他「重要的人」依靠,因而同儕的影響力加大,朋友的價值觀與喜好,往往比父母的告誡較具吸引力。 男性荷爾蒙量激增更使得男孩子變得容易衝動,一群血氣方剛的同儕相互影響下,情緒混亂的青少年容易傾向用暴力解決衝突、毀滅性的方式逃避壓力時有所聞,不少政經企業界聞人家中都有教養兒子大不易的難言之隱。 生理發育也讓他想要不一樣,嚮往光榮感、當英雄。因為要當男人、大人,男孩會做「大男人的事」。以耍「酷」、叛逆的行為宣示「我不再是孩子了」。他會模仿大人抽菸、喝酒以示獨立自主,追求速度所以飆摩托車、開快車,要用新型、酷炫的大哥大顯示有「地位」,甚至把性經驗也當成長大的標誌。 一旦需求增加但資源卻不足時,青少年很容易控制不住慾望去偷,由偷而搶,由搶而發生暴力犯罪。 內政部民國88年調查12~18歲台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發現每3.5位就有一位有偏差行為,15~18歲的偏差比例更高達41.8%。 內政部刑案統計,4成竊盜案是青少年所犯。 而法務部青少年犯罪分析,10個犯罪者中幾乎9個是男性,近10年(民國78~87年)來,竊盜犯罪始終排名第一,而傷害行為亦長期居二、三位。 青少年犯罪新聞不勝枚舉,台大學生為大哥大搶劫夜歸女子,蒙面青年搶劫便利超商、國中生為錢謀殺同學後勒贖……不斷發生。 性觀念開放,使得青少年性行為年齡下降。杏陵基金會調查發現青少年第一次性經驗平均年齡為17歲,而台灣每100個新生兒就有5個是青少年所生。青少年不懂保護自己,也使他們暴露在性傳染病的危險中。 愛滋感染年齡逐年下降,截至88年9月止,29歲以下的新增個案已超過200人,19歲以下也有19人。 當男孩不再事事以父母的意見為意見,這時候就需要父母運用社區或親友資源,為他建立社交網路,鼓勵他參加健全的成人社團。父親可以負起幫男孩找尋男性心靈導師的責任,培養他的社交技巧、自尊和責任感。否則,男孩孤獨無助下,就會和其他同樣需要良師益友帶領的青少年一起頹喪蹉跎,親子專家畢德福說。 家庭關係專家葛立安也指出,青春期男孩在媒體暴力色情環伺的情況下,如果有同性的長輩──父親、教練、心靈導師協助他們控制、導引內在的衝動,就不致誤入歧途,社會問題將會大量減少。 溫文爾雅廣受全球樂迷喜愛的馬友友15歲時,也曾經酗酒頹廢、拒絕練琴,企圖否定他父親刻意為他選擇的路,後來見到七十幾歲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仍然執著於音樂路上,受到感動才不再迷惘徬徨,遠離「愚蠢而瘋狂」的歲月。 陶大偉在陶P中學時期就帶他參加教會合唱團和青年團體。青春期男孩常會耍「酷」,也可能會做些糊塗事,陶大偉就由慈父轉變為嚴父,一方面基於責任不與孩子妥協,另外也藉助教會主日學、青年團體來影響兒子。教會就是一種支持、協助青年人的團體,這個團體也讓陶P在受同儕影響大的階段,除了音樂還有心靈的依託,帶他走過叛逆期。 青少年普遍喜歡電玩,牙醫師洪輝雄知道無法完全禁止兒子玩電動,因而從不阻止,而是容許他玩一小時,看時間差不多了,再及時出現讓兒子知所節制。 此外,步入青春期的男孩生理上開始有種種變化,父親可以把自己經驗告訴孩子,例如,如何面對夢遺、自慰,解決他的困擾,和平醫院醫師李慧玟指出。 家庭關係治療師葛立安說,過去缺席的父親,現在更要積極表現。 有時候,爸爸適度關懷可以解決一些困擾。達一廣告徐一鳴的兒子念高中時,班上的美國女孩穿著相當暴露,兒子也笑說「會影響功課」,他就出面和校長商量,結果學校和學生代表開會達成共識──穿去上學的衣服,遮住的部份要比露出來的多,否則就要接受委員會公評。 父親還可以從男性的觀點教兒子生活的法則。他可以試著激勵兒子追求成功,和兒子探討價值觀、規範,如何做決策等。 美國的社會鼓勵英雄,徐一鳴就鼓勵兒子多看歷史,希望進一步鼓勵他從歷史興衰中了解成敗因由,學學待人處事道理。他和兒子一同看「雍正王朝」錄影帶,由雍正以一個四阿哥最後能在眾皇子崛起登基的過程,分析討論管理者和領導人的分別,及今天企業競爭的態勢。 他也藉一些例子來教導兒子做事的觀念。比如以台積電集中心力專注晶圓製造成功,來讓兒子了解「focus」的意義。 男孩成長的第三階段是最難的時期,連專家李慧玟都覺得是「最難熬的階段」。她說兒子在小學階段「就像一本打開的書容易懂」,國中後開始有距離、隔閡,大人愈想要去了解,孩子愈會不高興,就是不懂為什麼媽媽要來探究他在想什麼? 這時候的母親要儘量避免和青春期男孩起衝突,調整教養方式,態度上有如對待朋友,與兒子「平起平坐」,就他的問題來討論。清楚的告訴他們該守的規矩。 孩子需要更多自由,也要學會為自己負責。李慧玟要兩個兒子注意健康、學業、行為不能違反社會規範和法律,讓兒子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兒,因此,當他們交了愛玩的朋友,李慧玟在了解這些朋友除了愛玩並無其他行為上問題後就不再干涉。交異性朋友也一樣,她鼓勵兒子在維持健康、學業及行為基準限度內自我控制。 母親要將角色調整,這時候可以視他們為大人了,除了言詞上是互相平等尊重的,做法上則要交付他們責任、分擔家務,多照顧需要照顧的親友,如祖父母、姊妹夜行的安危,以及要求他分擔些家事如清潔打掃。 男孩做家事對成長有很多好處。首先他會獨立照顧自己,也為能對家庭貢獻而產生自信。親子專家莎朗指出,男孩不喜歡坐下來讓別人問他的事,也不習慣自我表白,跟母親一起做家事的時候,正好可以自自然然地談談自己的得意與失意。 母親女性溫柔的特質讓她還可以擔當兒子與丈夫間的橋樑。 美國心理及教育專家卡倫臨床所見,及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石丹理研究都顯示,比起孩子對父親的接受度,青少年較喜歡與母親溝通。有些父親不擅言詞、有些又忙得不會、也不知道如何跟兒子相處,母親就可以為父子安排共處時間,鼓勵兒子多和父親在一起。 青少年心理專家李慧玟的先生不擅表達,她就充當家庭溝通者,跟兒子解釋爸爸的立場和要求,讓孩子理解爸爸;當孩子有發育成長上的生理疑問,她就鼓勵丈夫和兒子聊聊自己當年的經驗。 牙醫師曹明玉則常為丈夫和兒子設計親子時間,她會在週末去診所工作時,邀他們同行,然後途中把他們放下,讓父子兩人一起看電影或吃吃逛逛。 陽明大學認知心理學教授洪蘭在先生曾志朗當陽明大學校長時,安排曾志朗每天送兒子上學,讓父子每天有段共處對話的時光;曾志朗擔任教育部長後常常忙到晚上10點半還沒吃晚飯,洪蘭就鼓勵兒子陪爸爸去散步、吃東西。向來習慣在刷牙後就不進食的兒子,在媽媽引導下也願意陪爸爸邊吃邊聊。 建立祥和、健康的社會需要身心均衡發展的男性,而兩性互動間,有智慧、肯負責、性情開朗的的男性,將使世界更美好。在愈來愈複雜且迫促兒童、青少年提前長大的世界裡,為人父母需要有積極引領的方法教養男性。 ------------------------------------------------------------------------------ 女孩和男孩生理心理都有所不同的差異,不能用相同的教養方式, 身邊很多親友生的都是男孩,聚在一起真的會令人心臟病快發作, 新聞不斷播報迷途的青少年造成的社會事件, 許多當事人的父母均表示不知孩子在外的行為甚至無能為力, 每次看到這種事件都替這些孩子感到難過, 孩子未來成就高低責任並不完全在父母,取決在孩子對自己的期許及要求, 但孩子的品德倫理道德教育不佳,誤入岐途衍生成社會問題來源, 父母絕對難辭其疚,給的愛與關心不夠?成長環境有問題?教養方式錯誤? 這些都是身為父母應該去深思檢討的, 在孩子的成長期間父母的陪伴與教養缺一不可, 如果父母婚姻關係不佳,相對的孩子會在父母的婚姻關係中學習察顏觀色, 很多會造成孩子未來與異性相處的障礙,對婚姻的不信任, 甚至將父母當成模仿對象產生行為惡性循環的問題, 相信許多父母都有相同的困擾,男孩和女孩怎麼養? 就如同文中所述,在孩子的不同階段父母適時的扮演教養的角色,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