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章分享 (4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五個發展特徵
作者:張文 出處:親子天下

1至3歲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學步兒「難纏」,是因為身心面臨了重大的發展。父母有哪些事一定要知道?又可以怎麼做,幫助孩子順利跨越這段從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企業請不要忘記你們的根在台灣(捐款列表)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信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該如何協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接納自己的獨特性、對自己有信心? 文/賓靜蓀 康健 第052期 你大概很熟悉這個情景:擁擠的公園遊樂場,女兒正預備從溜滑梯上溜下來,卻被另外兩個孩子擠開, 她不知所措地愣在那裏 沙坑裏,兒子一轉身,小鏟子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他眼帶憤怒、責難,卻開始向你求救。  你即使再講求禮讓美德,也不免暗自希望自己的孩子據理力爭,甚至寧願他負人,也不願他被人欺。你開始懷疑,「為什麼我女兒那麼沒自信,連對這矮她半個頭的小孩都沒輒?」「為什麼我兒子那麼畏縮,不能理直氣壯地自己去把玩具搶回來?」 你擔心,三歲時無助的眼看自己的玩具被搶走,到30歲會不會把大好的工作機會拱手讓人?  你的孩子真的需要這種強悍地把別人推開的自我中心特質,才能在漫漫人生中有所斬獲?這就是所謂的「自信」? 真假自信  德國的心理學家、教育學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在人生旅途上只顧推開別人勇往直前的人,或許能擁有一份人人稱羨的事業、一輛賓士車、存款、股票足夠用到下輩子,但這些外在的成就並不等於自信。這樣的人愛吹噓,表現出掌控大局的氣勢,實際上卻經常不滿足,有錯總怪罪別人。 這是一種虛假的自信。  德國的專家們認為有真正自信的人,能自我反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而且承認自己的錯誤,心口如一,因此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他堅持自我,能在重大時刻(不論涉及家庭、工作或人際關係),做出適合自己的正確決定。他討人喜歡,很少陷入恐懼,不訴諸暴力,不易上癮。 他能享受人生和人生中的出其不意。  「自信的形成需要內在和外在的安全感,」德國海德堡兒童/青少年心理分析治療師荷柏格(Renate Hoerburger)表示。自信不僅代表深信自己能充分發揮,對自己的成就感到滿意,同時也需要被周遭的人接納,希望別人尊重和肯定自己的成就。 當一個人的自我觀感和別人對他的印象沒有衝突時,自信就油然而生。  自信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該如何協助孩子辨識自己的能力、接納自己的獨特性、對自己有信心?德國的發展心理學家、教育工作者、行為生物學家都一致建議,要讓孩子自信、快樂的成長,同理心、清楚的界限、挑戰三大原則缺一不可。 當然,父母不可能、也沒必要每天都戰戰兢兢的恪遵這三大原則。 重要的是,這三大原則在每天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 同理心——親子關係的基石  人類辨識自己的第一面「鏡子」,就是他的父母。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嬰兒就從父母的臉龐和反應上,辨認出自己,心理學家稱之為「反映」。孩子發出「ㄅㄦㄅㄦ」的聲音,就回以「ㄅㄦㄅㄦ」;孩子咧開嘴,就報以笑容;孩子感覺孤單,就把他抱起來安慰他,感覺無聊,就逗他玩、讓他高興,餓了,就餵他。孩子慢慢從這些互動中學到「我很有價值,如果我很無聊、餓了,有人會來照顧我。」  嬰兒透過和父母的親密接觸,開始認識周遭環境,學習表達自己。每一天的日? `生活中,父母以同理心去傾聽、觀察嬰兒的需求,感受他的感覺,並適當的回應,就能教導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並主動表達。透過不斷重覆、可預期的互動,孩子(即使還在襁褓中)感受到父母的愛,感受到父母很希望了解自己。建立了這層信任,孩子就知道自己有能力表達感覺,而且能讓自己的需求獲得滿足。 這是一種很好的感覺。  躺在搖籃中的寶寶哭了,是需要安靜?是害怕?還是希望被抱起來?是尿布濕了?累了?還是真的餓了?如果這些需求沒有被適當的反映出來,或者成人做出一種嬰兒不能理解的反應,嬰兒對自我的認識就會扭曲。「試想,如果每次哭叫,就不分青紅皂白的被塞進母親的乳頭或奶瓶、奶嘴,小嬰兒就在懷疑中學到,所有的負面情緒都可以『吃』來回應,」德國弗萊堡大學的行為生物學家郝斯娜柏(Gabriele Haug-Schnabel)提醒。  當然,孩子的需求和大人的需求不一定時時相符,但是為求得片刻安寧而塞住他嘴巴,並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郝斯娜柏建議,父母只要聽從自己的同理心、花點時間,就能了解孩子的「語言」,並幫助他表達自己。 因為「兒童發展的每一大步,不會憑空而來,是植基於每一天的練習,」她強調,父母的日常行為和活動,足以影響孩子的期望、經驗、情緒。 明確的界限——聰明父母的秘密  孩子成長到兩歲,自我漸漸成形,開始挑戰成人的權威。透過不斷問問題、主動密集的衝撞既訂的規則及體驗其後果、挑釁大人的反應,孩子才能找出那個年齡典型的行為空間。德國立科堡的教育顧問柏華格(Hans Berwanger)表示,他需要「父母定出界限」那種「爸爸媽媽最偉大」的感覺。他需要知道大人眼中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底線到哪裡。  這個答案要具體簡明。不論是擴大他活動空間的「可以」,或明確的禁令「不可以」,都必須前後一貫。只有設定一貫的、清楚的界限,才能幫助孩子適應他周遭的環境,而且提供一種「有些規定永遠必須遵守」的安全感。  每個兩歲小孩都覺得按鈕打開爸爸的CD音響夾再關上是一大樂趣。如果有一天爸爸大吼禁止,隔一天卻又只在一旁搖頭嘆氣,孩子就會懷疑,「他到底讓不讓我玩?」結果反而導致孩子不斷的開開關關,直到他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為止。柏華格表示,其實不需輕打小孩手指(以示處罰)、不須爭吵也不須吼叫,只要簡短、堅定的「不可以」三個字,加上一句解釋的話就足夠了。如果孩子不理解或沒有行動,就直接把他抱走。必要時,每天都做同樣的動作。  父母設下清楚且一貫的界限,同時也傳遞了大社會的規範和法令。在家庭中的約定愈清楚、愈可預期,孩子日後進入幼稚園、學校、職場,就愈有自信和他人相處。 他會因為想多了解、積極參與,而主動去找界限、結果、原因,柏華格認為這種透過體驗得來的「理解」,不但提供安全感,也能保護孩子對抗無助感。  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最困難的就是平衡點的拿捏。設定界限並一以貫之,更是對父母本身性格、理念、自信的一大考驗。不但要收,同時也要放,容許孩子實驗的行為空間。父母如果連一點小事都不讓步,也陷入另一種極端。設定界限沒有標準答案,但如果父母愈有自信,面對孩子就能愈清楚、明確。 挑戰——我「做」故我在  「我自己!」大概是小小孩最常用的三個字了。父母應尊重孩子的這個意願,並且協助他在所有可能的方式中,找出對自己最有利的,藉以學習自己做決定,同時採取行動。  父母最擔心孩子會受傷,尤其在運動玩耍時。「別絆倒了!」「小心別摔跤!」「你這樣會撞到,很痛喔!」父母總是先預期那個最嚴重的後果會發生,這層擔憂反而讓孩子不確定,結果真的摔了一跤。 行為生物學家郝斯娜柏在她的新書《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中,苦口婆心地請父母克制自己的憂懼,「先提醒危險所在,然後提供解決方法,只在孩子的行為太過冒險時才插手介入。」重要的是提醒孩子:「這裡很滑喔!」「注意!有塊大石頭!」「慢點!這裡很陡!」但把決定權留給孩子。這樣會讓他更有自信、更安全地適應變動的世界  自己嘗試過的經驗、自己主導的發現都能促進孩子發展,而且這種方式不用花一毛錢。當然,大人可以做得更快、更好。 但等待是值得的。  看一個四歲的小孩削紅蘿蔔、拼裝電動火車軌道,父母可能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忍住不插手。但對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拿把小刀在手上,而是他覺得自己長大了、很棒、很有用,因為他可以大聲宣稱「今天我煮飯了!」 在那等待、焦急的五分鐘裡,孩子可能經歷兩段軌道兜不起來的挫折,以及終於完成的那份喜悅。  孩子需要感覺到,自己創造了一些事,在過程中發揮了一些影響,尤其是那種剛開始看起來很不容易的情況。他必須先考量,「我要採取的那種方式會產生什麼效果。」這個方式就是自己找的、試過的,必要時還可以再複製一次。然後他就會一直記得這個成功的經驗。 孩子會擁有一種很好的感覺:「我參與了好多事,我還想再去體驗新的事物,而且別人也會把我當成夥伴,我有貢獻,有影響力,我知道怎樣找人幫忙,我很棒。」  但所謂的挑戰並非意味父母強加給孩子新的挑戰,揠苗助長只會埋沒真正的興趣。郝斯娜柏勸告父母不要急躁,不要硬把孩子往某個方向拉扯,要有耐性和注意孩子的反應。「只因為你懷疑你的四歲孩子喜歡畫畫,便每天硬塞給他一張紙和彩色筆,是沒有用的,」 郝斯娜柏指出,有些孩子喜歡在腦中畫,有些喜歡講故事或堆積木。「刺激孩子代表支持他的各種活動,而非硬塞給他一些東西,每個孩子都能發展出自己的想法,大人只要耐心等待。」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期望增加孩子的負擔。父母需要的,就是對孩子自我發展鄐O的信任。孩子能感受到這份信任,就更有自信,就更清楚知道「我很好,我沒有問題,這就是我,」就能很自在、快樂的成長。這就是德國專家們異口同聲,呼籲家長要讓孩子感受到的自信。  帶著這份自信重回沙坑,重點就不在於你的孩子有沒有搶回那把小鏟子,而在於他如何面對因此而產生的內在情緒改變,而採取一種他認為妥當的態度或行為來因應。也許,德國的教養哲學、風格、方式存在著文化和個別差異,但是卻提供台灣父母另外一個角度的思考和反省。 有其父必有其子?  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其實也是一面鏡子,隨時反映出父母的「真面目」。父母希望協助孩子發展自信,自己也得一日三省,加強本身的自信。 海德堡兒童/青少年心理分析治療師荷柏格,在她的新書《成人如何加強自己及孩子的自信》中強調,缺乏自信可能透過教育方式像遺傳性疾病一樣代代相傳。  荷柏格在她的分析治療經驗中發現,很多德國父母沒辦法替孩子定出界限,雖然他們很想說「不可以」,但話到了嘴邊又吞回去。「原來,有的父母因為誤解了愛和被愛的意義,以為只要自己少說『不』、少拒絕,孩子就會認定他是個好爸爸、好媽媽,」荷柏格發現,這類父母誤解設定界限的意義,而且缺乏安全感,暗自希望贏得孩子大量的愛。  有些父母則總是擺出一副強者的姿態。荷柏格認為父母要放下身段,在每天和孩子的對話中,應該忠於真實的自己,承認自己的無知、軟弱、悲傷及錯誤,如此不會被視為軟弱,當然也不要表現得過為膨脹。  荷柏格建議,父母每天都檢討自己。晚上回想一下當天發生的事,再誠實的捫心自問,今天遭遇到哪些棘手的問題,哪些情況處理的方式不盡理想.... 我要引用我要回應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很多男生看不起婚姻諮商

其實很多事交給專業來帶領是比較好的

 ↓↓↓↓

http://tw.myblog.yahoo.com/applemixjojoba/article?mid=15075&prev=-1&next=15025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遇到的糟糕經驗

托媽咪PO以免更多人受害

 

 

有買歌劇魅影小巨蛋演出的票的人_快去退票,給寬宏藝術一個教訓

本人與舍妹於7月10日晚上7點30分持自行購買的歌劇魅影票券,至小巨蛋觀賞該劇首映,票價為一張6,600元,座位為第六排第七與九號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這是小米小姨所寫的心聲

真是心有戚戚焉耶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力與斷奶抗戰中的米媽咪決定不要以激烈的方式斷奶

畢竟原本對小米及米媽來說這個幸福的聯繫卻要以決裂的方式說再見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人生因為兒子而變「厚」了

蔡岳勳導演的文章很棒
~~~~~~~~~~~~~~~~~~~~~~~~~~~~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視傷害,你想不到的大

                                    (轉載自《天下雜誌》特刊第27期)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為什麼要道歉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本上不相信天長地久的媽咪在網路上看到的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面對孩子鬧情緒,以下八種父母常見的反應其實是負面的情緒教育,無助於提高孩子的EQ…

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所學校,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6歲以下幼童,感冒不可隨便用藥!
林燦城醫師談感冒
我是一個行醫20多年的西醫基層醫師,根據健保局統計,民眾在基層就醫的人次上,以看感冒為最多(約70%);不可思議的是台灣民眾接受感冒治療的模式與歐美國家相較下,實是天壤之別。在歐美,感冒不必吃藥是醫師與民眾共有的共識,而台灣的病患,每每在確認感冒後,一定得吃個藥才覺得安心。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轉寄的~ 值得我們做父母的深省

 

孩子 今天你又裝作若無其事地,暗示媽媽,說市中區的房價,又在飆升,如果再不行動,或許以後你和女友,連一間棲息的小屋都沒有。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誘童新手法「童拐童」?網路郵件流傳竹科

NOWnews 更新日期:2009/05/02 12:09 社會中心/新竹報導

身為家長要當心!誘童集團又出現新手法,竹科園區最近流傳一封電子郵件,內容提到,誘童集團會佯裝成帶著小孩到動物園出遊的爸爸媽媽,讓一般家長失去戒心,直到家中寶貝和對方小孩玩在一塊兒後,趁機拐走你家的小寶貝。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網路上看到的文章,不知作者是誰,但寫得直入心扉

記得有次我心情不好,抱著小米的我,眼淚像珠珠般直落地哭了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天,兒子怪怪的,蜘蛛似地整日粘在網上。我暗自納悶:「他在聊天,玩線上遊戲,還是看影片?」下線之後,他也是若有所思,跟他說話心不在焉,宛如走火入魔。這些年來,我們彼此信任相處的默契,我在等待,他親口告訴我緣由。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目前為止小米都很健康

繼續保持下去喔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糟糕啦@@小米以後也會有雙重個性嗎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兒科醫學會告誡,沒有「必要條件」就不應該割包皮!
要不要割包皮是一個令父母困惑的問題,許多年前,各大醫院都在嬰兒出生時詢問媽媽是否要割包皮,最近就很少會有醫師建議嬰兒割包皮,因為隨醫學的進步而逐漸瞭解,割包皮其實是沒有必要的。要瞭解這個問題就必須先瞭解大人與小孩的包皮在生理及構造上的不同。

dazzlingmim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